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5年很短也很长,可以让认识凝聚成共识,也可以让理念变为一个国家的行动。在新时期,这种绿色发展的理念亦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点。那么今天我们选取一些绿色发展的典型,来回望一下这些年,“两山理论”是如何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的。

安吉余村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两山理论”15年后,再次来到余村。此时的余村青峦叠翠,竹海绵延,溪水潺潺,平坦宽阔的绿道串起了乡村别墅、农业观光园和生态旅游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不过在上一次,他所看到和听到的却是另一番面貌。当年,作为安吉最大的石灰岩开采区,矿山是余村的支柱产业和老百姓主要收入来源,全村一半以上的家庭有人在矿区务工。村里3座矿山不仅为全县的水泥厂供应原料,还自建了一家水泥厂。

 然而固守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粗放发展方式,显然难以为继。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安吉痛定思痛,决定换个“活法”,开始着手对污染企业进行彻底治理。靠石矿起家的余村首当其冲,2003年至2005年3年间,余村相继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余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断崖式锐减,几乎半数村民“失业”。

 此时这一理念的提出让余村、安吉乃至整个湖州醍醐灌顶。打消了疑虑的余村也步入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一边整治环境,一边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2006年,我们村已经有9户农家乐,200多张床位,一年就能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了。”余村村委会主任俞小平说,目前,余村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村里从事旅游休闲的农户有42户,从业人员300多人,2019年接待游客达9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8732元增加到近5万元,成为了“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资源型发展模式的典型。

四川省稻城县

稻城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两山”转化的体制机制,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强县、人才兴县、依法治县”四大战略。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比2017年提高2.3%。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最美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天府旅游名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四川省首个绿化模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创新生态惠民新模式,亚丁村等一批由全县最落后的村落变为县域最富有的村落,麻格同村成功入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创新景区厕所新模式,采用先进的泡沫封堵微生物降解环保节能技术,解决了高原地区无公共厕所的传统难题。获得了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授予的“中国旅游景区‘厕所革命’培训基地”、厕所革命“全国示范点”的荣誉称号。以“旅游+ 体育”“旅游 + 科技”“旅游 + 文化”等创新模式,提升绿色发展总量。创新生态修复模式,注重全景式打造、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打造了8万亩青杨防护林,成为全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青杨人工林,被誉为“离太阳最近的绿色工程”。努力把全域打造成公园、处处打造成景观、村村打造成景点,在筑牢绿色本底的同时保值增值自然资本。

大理古生村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边的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总书记步行穿过村中街巷。街巷道路整洁,溪水环流,绿树成荫,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习近平同当地干部边走边聊。他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近两年,古生村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白族特色村寨建设为载体,结合洱海保护治理等市政重点项目,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近2年共投入5000余万元,现已完成32个项目建设,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发展特色产业。打好绿色牌,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传统种养业,鼓励村民优化种养结构,积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古生村1220亩农田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标准。扶持和发展具有白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农产品生产10户,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村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全村农业人口“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为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5%;加强治安综合治理,建设了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邻里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和睦友好,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新县田铺大塆

2019年9月,正在河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实地了解这里打造创客小镇、发展特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情况。

新县地处豫南大别山腹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近年来,新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围绕“山水红城、健康新县”的发展定位,牢树“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倡树“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 生态意识,念好“山字经”、唱好“林中戏”、打好“生态牌”、走好“特色路”,持续推动“生态资本”转化为“富民资本”,探索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转化通道。获得国家卫生县城“五连冠”、国家园林县城“四连冠”、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

打造“合作社+生态景区+惠民”的生态扶贫模式,涌现出田铺大湾创客小镇等典型案例,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大拆大建,形成了农家乐餐饮、特色民宿、观光体验等多种业态,带动193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了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转变。

打造“全域旅游+产业融合”的生态旅游模式, 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把乡镇作为一个景点来构图,把村庄作为一个小品来设计,形成“处处是风景、路路是景廊、村村有游客中心”的全域发展态势,被新华社总结为“有景无点、有区无界、有门无票”。“山水红城、健康新县 大别山旅游公园”“九镇十八湾、全域游新县”两大旅游品牌享誉全国。

兴义市万峰林街道

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中心区域的黔西南兴义市,以万峰林街道为样本,历经“消耗自然资产-补充自然资产-保值增值自然资产” 的艰苦曲折探索,趟出了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地区的“石漠转绿成金”脱贫致富“两山”特色转化道路。

万峰林街道位于兴义市东南侧城乡结合部,属南方锥状喀斯特岩溶典型发育地区。曾经,万峰林“石漠化”现象极其严重,植被破坏、岩石裸露、水土流失、土地退化,人地矛盾突出、生存危机凸显。近二十余年来,万峰林人通过攻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强化区域国土空间管控、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探索全域旅游扶贫示范、创新山地旅游新兴业态等举措,硬是从光秃秃的石旮旯里培育出一颗颗生机勃勃的“两山” 种子,全区呈现出“发展与生态、富裕与美丽”共建共赢的喜人景象。万峰林石漠化地区“两山”实践经验表明:生态修复是前提,综合管控是根本,设施配套是支撑,特色产业是关键,共建共享才长效。

如今的万峰林,翠峦簇拥、万峰成林,望得见青山;纳灰河畔、水波潋滟,看得到绿水;八卦田坝、布依人家,一派田园景象,留得住乡愁,一幅中国最美乡村的山水画卷。

当然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必然选择。下一个十五年,我国的乡村发展也正在开启新的篇章。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如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编辑,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