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最有烟火气的地方大概就是菜市场了。可能在过去很多人对菜市场的印象可以用“脏、乱、差”三个字来形容,但经过不断地改造升级,让这样朴素的市井地变得时髦、精致、有趣,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
改造后的永年菜场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个摊位头顶上方被钢索拉得方正平整的一块米色帆布,“肉、蔬、鲜……”黑色手写体字书写在摆满五颜六色的鲜果、碧绿的蔬菜或红白相间的肉类摊位上方,言简意赅地分清区域,同时也让整个空间显得轻盈有序。这样的自然肌理感在永年菜场无处不在,这正是设计者赋予这个菜场的独特气质。他们认为,“市场应该是现代都市人所剩不多的、能直接接触到自然的场所,因此它应该是一种‘城市乡野’的存在”。
其实在这里,“城市乡野”的气氛不仅来自新鲜的食材,还来自浓郁的社区氛围。拎着菜篮子的阿姨爷叔悠闲自得,摆摊儿商贩彼此关照,摊主和顾客礼尚往来,如此和谐的氛围俨然让永年菜场这个距离新天地咫尺之遥的地方成为繁华闹市中使人舒缓身心的一方角落。
乌中市集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布满梧桐树小洋房的市中心地段就以街头自由市场的形式存在。从摊贩被“收编”到乌鲁木齐中路这座二层小楼之后,市场伴随了一两代人的记忆。不到两年前的这次改造让它华丽变身,原来的老街坊回来了,它也吸引了更多习惯网购的年轻人,成为极具“网红”气质的新派菜市场。
乌中市集一改传统市场的杂乱,同时又保留了很多老市场的经典元素——方框窗棂、水磨石地面,还有装在藤条篮中的鲜艳果蔬……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很多货品自带人情味:东家的春笋是从天目山自家竹林中清晨挖出的,西家的草莓来自亲戚家果田是每天现采的……对于从农场到餐桌的有机食材,这里好像只是一个中转站。
微风市集是北京前门地区一处比较独特的存在。乍看起来,这栋民国时期的二层小楼和整个街区青砖灰瓦的古建筑并没什么不同,但细看你会发现,临街一层的白墙、宽窗和木格栅分明有些日式意境。
从市集内部延伸到外部的设计感没有古建筑厚重,让人逛起来轻松愉悦。跳跃的动线、开放的空间,让人较难分清摊位彼此之间的界限。这里还包含餐饮摊档、文创店以及迷你图书馆,让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一站式满足。
武汉的沙湖边市集门头上写着“集市行乐,才够武汉”。走进一楼的新鲜蔬果区,每个菜摊儿就像一个独立的岛屿,商贩站在中间,落地的台面装饰着水磨石的贴面,这种在咖啡馆里常见的装饰材料从视觉上就营造出一种古雅而新潮的效果。热干面、生煎包……这些武汉风味小吃都可以在市场里买到,很多人坐在档口前的横台上吃饭,但并不让人觉得杂乱,可见这里的店堂清洁标准和动线设计都相当合理。
改造过后的菜市场真正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沿着“一楼填饱肚子,二楼喂饱精神”的指示牌走上二楼,你就完全进入了年轻人喜欢的世界,每一处都是拍照胜地。这里还有屡屡刷屏的“菜市场咖啡Free Bay”。一旦在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前加上“菜市场”三个字,就有了奇特的对撞感,让人忍不住想去尝试一下。
这个菜市场的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西安市平绒厂。2001年,曾经的织绒车间、成品库等厂区被改造成集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百货等于一体的综合农贸市场。菜市场内部做了一些装饰,把水果市场1000平方米的屋顶刷上了不同的颜色。
编辑
这个紧靠城墙的市场从建成以来就是周边居民的必到之处,建国路、建国六巷、建国五巷、信义巷共同构成了它的肌理。在老城墙下,香油铺子、麻花摊儿、美甲美睫小店和各种水果蔬菜摊儿,交织出人间烟火的颜色。“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去年在开业前就已经举办了艺术展、国潮摄影和Cosplay打卡、白菜大会等一系列活动。
曾经的双塔市场通过《梦想改造家》正式升级成了双塔集市,以前的菜市场摊位仍旧保留着,而新的小吃区和文创区又为市集注入了新的活力。新中式的风格简约大气,每家店面还装有不同颜色的复古的灯箱和俏皮的人物漫画作为装饰,也许它的烟火气不如你想象的浓郁,但随处感受得到的文艺气息也值得前来尝试。
同时,市集里还有超多的美味小食铺,不用东奔西跑就能一网打尽苏州味道,人均10+,赤豆糊圆子、梅花糕,再来两口生煎包,没有两个胃怕是走不出大门了。另外,值得赞扬的是,市集入口处还设置了宠物休息区,能带着自家毛孩子出来安心买菜,实在是太有幸福感了。
改造后的红石板农贸市场面积不大,仅有13个摊位,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家庭便饭的所需材料都能买到,并不是徒有其表。整体是非常简约的日式风格,每个摊铺也设计得很精致,还会根据售卖商品的种类对应不同的装饰和色彩。
除了常规的菜肉摊,还有适合年轻人打卡的“菜场咖啡”,买完菜坐下喝杯咖啡很符合现在年轻人的生活轨迹。如果不想回家做饭,咖啡店旁的小面馆和台湾小哥开的轻食餐厅都是不错的选择,而且价格也非常亲民。